野客本无事,此来非有求。烦君徵乐饯,未免忆山愁。
红烛侵明月,青娥促白头。童心久已尽,岂为艳歌留。
归山与酒徒别。唐代。李端。 野客本无事,此来非有求。烦君徵乐饯,未免忆山愁。红烛侵明月,青娥促白头。童心久已尽,岂为艳歌留。
李端(约743-782?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少居庐山,师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在“十才子”中年辈较轻,但诗才卓越,是“才子中的才子”。他的名篇《听筝》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 ...
李端。 李端(约743-782?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少居庐山,师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在“十才子”中年辈较轻,但诗才卓越,是“才子中的才子”。他的名篇《听筝》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梁园赏花四首 其四。明代。张弼。 绿阴时颤落花风,相送莺歌劝酒钟。满眼韶光须尽醉,明年此会与谁同。
三弦曲。明代。黄淳耀。 世上三弦声促促,最爱陆生弹一曲。良朋珍重君肯来,却似风前拾珠玉。有时蕴拽吴歈声,含商换羽圆而明。百万金铃一时旋,两三黄鹂相斗鸣。有时正宫出其口,铁柱冰车偏得手。塞草秋枯雕鹗飞,关榆夜落风砂走。忽然幽咽不可言,忆在秋浦闻清猿。一一鹤声叫明月,珊珊环佩游湘魂。忽然愁绝变为喜,如在吴趋万花里。笑懒歌慵螓首娘,口吟舌话鸢肩子。我问陆生十载前,此技谁擅君谁传。荅言少小爱入骨,千生万熟夜不眠。弦调手敏曲能订,以谱为师以心听。学成弹向大江南,翻怪异鸡无敢应。我闻生言叹息多,万事真须自琢磨。我有一弦挂在壁,世无钟期当奈何。
丁亥冬感怀寄赵章泉。宋代。刘宰。 报国知无术,书空竟若何。淮山云惨淡,钟阜石嵯峨。高孝遗规在,梁陈往鉴多。癙忧徒尔耳,远浦听渔歌。
张侍御汾溪六景 其二 马步夕阳。明代。张宁。 路转荒村隔断湾,古桥斜日映青山。苍茫影里长虹卧,款段声中驷马还。枯木残鸦行客尽,野烟寒水钓舟閒。济川功业知相待,莫道侵寻暮景间。
登雨花台。明代。魏禧。 生平四十老柴荆,此日麻鞋拜故京。谁使山河全破碎?可堪翦伐到园陵!牛羊践履多新草,冠盖雍容半旧卿。歌泣不成天已暮,悲风日夜起江生。
至泰州书徐千户壁二首 其二。元代。舒頔。 图书整整堆蓬荜,剑戟森森拥柳营。留客茶瓜话平昔,随缘妆点泰州城。
钱王郎中赴湖南仓。宋代。许应龙。 明明天子御丹扆,首择英贤将使指。湖湘以南阙仓台,环顾在廷谁足倚。蓬山兰省辍名流,礼乐光华共心企。看看六辔载驰驱,爰度爰诹逮田里。散财发廪苏阨穷,扬善举贤律贪鄙。第恐崇台未突黔,趣上亨衢诏泥紫。与君同齿复同寅,那更著庭绍英轨。交情金石久益坚,人虽渐远心则迩。衡阳雁过可传书,时愿刘公贻一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