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融方值校,阅简复持铅。素业高风继,青春壮思全。
论文多在夜,宿寺不虚年。自署区中职,同荒郭外田。
山邻三径绝,野意八行传。煮玉矜新法,留符识旧仙。
涵苔溪溜浅,摇浪竹桥悬。复洞潜栖燕,疏杨半翳蝉。
咏歌虽有和,云锦独成妍。应以冯唐老,相讥示此篇。
酬前驾部员外郎苗发。唐代。李端。 马融方值校,阅简复持铅。素业高风继,青春壮思全。论文多在夜,宿寺不虚年。自署区中职,同荒郭外田。山邻三径绝,野意八行传。煮玉矜新法,留符识旧仙。涵苔溪溜浅,摇浪竹桥悬。复洞潜栖燕,疏杨半翳蝉。咏歌虽有和,云锦独成妍。应以冯唐老,相讥示此篇。
李端(约743-782?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少居庐山,师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在“十才子”中年辈较轻,但诗才卓越,是“才子中的才子”。他的名篇《听筝》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 ...
李端。 李端(约743-782?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少居庐山,师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在“十才子”中年辈较轻,但诗才卓越,是“才子中的才子”。他的名篇《听筝》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送建德尹蒋文广致政还光福。明代。王鏊。 京尘衮衮鬓毛斑,朝捧除书暮乞还。三径已嫌陶令晚,一丘长伴谢公閒。仍知建德非吾土,免使移文自北山。光福杨梅今正熟,冰盘归荐鹤头丹。
杂诗九首 其四。清代。陈恭尹。 霜至草木寒,关河凄以风。扁舟越湘水,迟暮予何心。美人彩云端,欲往闻遗音。云端不可即,离别销颜色。三朝掩明镜,对面不相识。
招姜主客宗孝王杜二舍人王项二文学吴沈刘居四山人集借树轩 其二。明代。黎民表。 帝乡星渐改,燕谷暖还遥。心事邀欢尽,年华赖酒销。花枝随起舞,月色破孤寥。聚散浮生易,难忘是此宵。
菩萨蛮 赠张倩倩表妹。明代。沈宜修。 雁行吹乱云边字。青衫拭遍天涯泪。樽酒话愁长。相看各断肠。此番人意热。不似前时节。留语待王孙。应思一饭恩。
藤作。明代。唐胄。 剑门藤丝如发细,纤巧争先出新意。万安土瘠民多贫,家家藉业为生计。纤纤闺指称绝奇,牝丹荏染凤交嬉。官工家派多精致,细迟过限爹遭笞。十八嫁裙无一幅,朝朝暮暮劳官役。岂知生业反为魔,遂甘自尽家难息。满城感泣增悲恫,祸州尤物何时穷。英灵胡不上诉帝,条蔓枯尽山为童。九州厥贡古来有,篚荐随方那敢后。交州荔支建州茶,惊尘溅血民始咎。珠崖地在大海中,汉因玳瑁始开通。未几祸起广幅布,东都复县伏波功。永平滥觞儋耳贡,后启缤纷非土任。瑁官珠殿尤苦刘,紫贝鼊皮聊缓宋。惟我祖宗怜远土,两朝优诏特矜楚。公使踰法许具闻,气焰权奸犹歛阻。后至先皇弘治初,大禁贡献民熙和。振儋金香罢唐例,南宁银姜无宋科。民赖优游三十载,肇此厉阶谁复再。公贿私贡恐已迟,谁体圣心存海外。妻号儿哭无朝夕,催吏那知更下石。谁能临武叫天阍,守有徐方留郡迹。君不见女苦吉贝男苦䔲,停车请免崔相公。前朝旧事数百载,至今青史扬清风。福星监司贤太守,民殃至是公知否。
题袁溪张逸人所居。唐代。罗隐。 蒲梢猎猎燕差差,数里溪光日落时。芳树文君机上锦,远山孙寿镜中眉。鸡窗夜静开书卷,鱼槛春深展钓丝。若使浮名拘绊得,世间何处有男儿。
嘉禾百咏 其五十二 芙蓉塘。宋代。张尧同。 一发连千丈,红云出素波。秋风吹欲老,无奈落花何。
题萧可复隐士窈窕寻壑图。明代。龚敩。 绿鬓苍髯雪不侵,萧然肯与世浮沈。溪山自得烟霞趣,霄汉宁知雨露心。涧底秋高黄独美,松根春暖茯苓深。柴桑有路无人识,竹杖芒鞋到处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