削发本求道,何方不是归。松风开法席,江月濯禅衣。
飞阁蝉鸣早,漫天客过稀。戴颙常执笔,不觉此身非。
送少微上人入蜀。唐代。李端。 削发本求道,何方不是归。松风开法席,江月濯禅衣。飞阁蝉鸣早,漫天客过稀。戴颙常执笔,不觉此身非。
李端(约743-782?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少居庐山,师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在“十才子”中年辈较轻,但诗才卓越,是“才子中的才子”。他的名篇《听筝》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 ...
李端。 李端(约743-782?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少居庐山,师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在“十才子”中年辈较轻,但诗才卓越,是“才子中的才子”。他的名篇《听筝》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送闻人伯卿赴铜陵重送伯卿。宋代。范成大。 雪花来无时,入春送三作。冰柱冻不解,去地才一握。东风畏奇寒,未敢破梅萼。已僵员峤蚕,那问纥干雀。万径无行踪,扣户惊剥啄。故人竹叶舟,岁晚梦漂泊。自云饥所驱,岂不念丘壑。经谊金华省,文采石渠阁。平生百未试,墨绶吓猿鹤。取舍一熊掌,得丧两蜗角。不嫌干进钝,俯仰无愧怍。低回簿书丛,万卷无处著。惜哉小举袖,负此不龟药。颇闻江皋县,讼简民气乐。政成松竹林,诂训缉家学。酒翁力菑畲,待子收播获。三年此书出,众说眇萤皦。持归许窥观,慰我久离索。今朝云泼墨,霰雨纵横落。檣竿挽不住,帆峭北风恶。难忘昆弟语,易散清夜酌。匆匆别知赋,掩涕倚郛郭。
次韵宣州西园。宋代。范成大。 苔茵无地著红尘,花草含芳一笑新。不待东君能剪刻,相公笔力挽回春。
点绛唇 春闺。明代。沈宜修。 啼鸟娇春,细风吹向愁边近。断肠难问。嫩箨含新粉。梦绕天涯,总是无凭准。黄昏信。落红成阵。买尽东风恨。
登烟雨楼。清代。夏曾佑。 片帆冲雨入苍茫,隔雨楼台露夕阳。万顷纹波围雉堞,一声柔橹和吴娘。风流朱李遗文落,依约云庭昔梦长。祇少四围山色好,为扶残梦到钱塘。
自省。宋代。李复。 理容本求妍,造次遽成丑。兢兢早夜思,犹或失于偶。放而不知察,美种杂稂莠。吾居日三省,参也吾所友。
野饮夜归戏作。宋代。陆游。 青海天山战未鏖,即今尘暗旧戎袍。风高乍觉弓声劲,霜冷初增酒兴豪。未办大名垂宇宙,空成恸哭向蓬蒿。灞亭老将归常夜,无奈人间儿女曹!
同州冬日陪吴常侍闲宴。唐代。马戴。 中天白云散,集客郡斋时。陶性聊飞爵,看山忽罢棋。雪花凝始散,木叶脱无遗。静理良多暇,招邀惬所思。
太常丁博士升工部员外赴南京。明代。杨士奇。 颂台迢递切红云,博士官閒净俗氛。礼典曾陪青琐议,仙韶常到紫坛闻。蓟门柳暗欣簪盍,潞渚荷香惜袂分。此去升迁展才用,共谁时论考工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