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水山边去,高人月下看。润松秋色净,落涧夜声寒。
委曲穿深竹,潺湲过远滩。圣朝无隐者,早晚罢渔竿。
赋得山泉送房造。唐代。李端。 泉水山边去,高人月下看。润松秋色净,落涧夜声寒。委曲穿深竹,潺湲过远滩。圣朝无隐者,早晚罢渔竿。
李端(约743-782?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少居庐山,师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在“十才子”中年辈较轻,但诗才卓越,是“才子中的才子”。他的名篇《听筝》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 ...
李端。 李端(约743-782?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少居庐山,师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在“十才子”中年辈较轻,但诗才卓越,是“才子中的才子”。他的名篇《听筝》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寿陈虚白父母。明代。韩上桂。 何以寿君惟玉液,金茎缥缈高千尺。又何寿君有沧溟,一杯豁若吸长鲸。羡君意气任潇洒,知君非是龌龊者。六月天南起大鹏,过都历块驱神马。处世常怀出世心,高山流水少知音。何时坐我春风席,为我一曲鸣瑶琴。
悼林琰 其一。明代。陈献章。 青湖山下抱琴回,人道藩篱自此开。澡雪果嫌身抱柱,甘眠真有鼻呼雷。尘埃衮衮荒书课,鸿鹄翩翩落酒杯。多谢急难兄弟好,为收遗骨葬蒿莱。
夏日过憩天王寺。明代。王恭。 炎暑不可度,端居日方永。同袍四五人,共爱山中静。飞阁轶氛埃,丛林逗萝径。潭静日已秋,竹深午犹暝。初沿双溪转,稍入空中境。婉婉林鸟声,悠悠野僧定。平生好幽玩,尽日惬佳兴。山水发清机,风泉澹初性。日夕徐徐归,云间响孤磬。
忆友人张自牧久客邕州二首 其二。宋代。邓林。 半世飘蓬鬓已霜,营营复尔为谁忙。归田未说家山好,作客宁辞道路长。问信故人时共语,候门童子日相望。重阳已近无消息,又负黄花一度香。
岫。唐代。喻凫。 锡影配瓶光,孤溪照草堂。水悬青石磴,钟动白云床。树色含残雨,河流带夕阳。唯应无月夜,瞑目见他方。
送陆伯子还吴。明代。王世贞。 中原文字半蒿莱,入洛人传伯仲才。白发向催犹著赋,黄金挥罢独登台。愁时天地衔杯尽,病后烟霞拂袖来。试听商声缘画角,蘋花一夜满江隈。
子龙求烟雨轩诗口占绝。宋代。陆游。 乌臼迎霜已半丹,哦诗终日合凭栏。霜高木落应尤好,长挂西窗更怕寒。
壬申见沪报载吴佩孚蛰居故乡,触景生情,感伤时局,咏诗八章,足徵英雄末路之胸怀。余步原韵藉以消遣 其六。近现代。薛昂若。 花甲已周万事墉,乱时最怕老年逢。惊闻劫火连三月,未卧常闻半夜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