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公访嵇绍,赵武见韩侯。事去恩犹在,名成泪却流。
一官同北去,千里赴南州。才子清风后,无贻相府忧。
送诸暨裴少府(公先人,元相公判官)。唐代。李端。 山公访嵇绍,赵武见韩侯。事去恩犹在,名成泪却流。一官同北去,千里赴南州。才子清风后,无贻相府忧。
李端(约743-782?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少居庐山,师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在“十才子”中年辈较轻,但诗才卓越,是“才子中的才子”。他的名篇《听筝》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 ...
李端。 李端(约743-782?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少居庐山,师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在“十才子”中年辈较轻,但诗才卓越,是“才子中的才子”。他的名篇《听筝》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送陈子知杭州。明代。皇甫汸。 东省含香吏,南邦佩印臣。离心冶城月,别路武林春。碧水移兰舸,青山拥画轮。岳王遗寝在,拜手荐江蘋。
闻等慈师在拂水有寄。明代。程嘉燧。 经年不见东林远,闻住峰头看瀑飞。古寺正如昏壁画,层湖都作水田衣。相逢不厌陶潜饮,细倒松肪貌翠微。
悼亡六首 其二。清代。吴锦诗。 剩粉残脂实惨然,情伤见景泪如泉。那堪后日中秋节,月正圆时人不圆。
虞美人。宋代。陈允平。 彩云别后房栊悄。愁立西风晓。倚阑无语对黄花。惆怅玉郎应在、楚江涯。钿筝空贮芳尘满。寂寞朱弦断。夜来一点帐前灯。频吐银花双烬、照罗屏。
东亭闲望。唐代。白居易。 东亭尽日坐,谁伴寂寥身。绿桂为佳客,红蕉当美人。笑言虽不接,情状似相亲。不作悠悠想,如何度晚春。
四色。唐代。雍裕之。 壶中冰始结,盘上露初圆。何意瑶池雪,欲夺鹤毛鲜。道士牛已至,仙家鸟亦来。骨为神不朽,眼向故人开。劳鲂莲渚内,汗马火旂间。平生血诚尽,不独左轮殷。已见池尽墨,谁言突不黔。漆身恩未报,貂裘弊岂嫌。
鹧鸪天(送王漕侍郎奏事)。宋代。赵彦端。 渺渺东风拂画船。不堪临雨落花前。清歌只拟留春住,好语频闻有诏传。秦望月,镜湖天。养成英气自当年。两山总是经行处,献纳雍容定几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