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锴(920~974)南唐文字训诂学家。扬州广陵 (今江苏扬州)人。徐铉之弟,世称“小徐”。字鼐臣,又字楚金,精通文字学,仕于南唐,秘书省校书郎起家,后主李煜时,迁集贤殿学士,终内史舍人。平生著述甚多,今仅存《说文解字系传》40卷,《说文解字韵谱》10卷。
先世会稽(今浙江省绍兴)人,後迁居广陵(今江蘇扬州)。徐锴生於後梁末帝贞明六年(920年),卒于宋太祖开宝七年(974年),享年五十五岁。
四岁而孤,母方教铉,未暇及锴,能自知书。锴自幼聪慧,十岁即擅长作诗。令赋秋声诗,顷刻而就,尽见秋声之意。南唐烈祖升元三年(939年)20岁,其兄铉作〈包府君咏墓志〉,锴为其铭。
南唐元宗保大元年(943年)24岁,为秘书郎,齐王景遂奏授记室。未久,兄弟均评军中书檄援引不当,锴贬为乌江尉。保大三年(945年)26岁,为右拾遗,集贤殿直学士。保大十一年(953)34岁,是年十二月,触怒唐主,再次贬为校书郎(宜为秘书郎)。是年正月二十日作〈先圣庙记〉,分司东都。保大十二年(954年)35岁,又召为虞部员外郎。保大十四年(956年)37岁,是时任屯田郎中知制诰,作《曲台奏议集序》。
南唐后主乾德元年(963年)44岁,与其兄铉,共论猫事。铉疏得二十事,锴忆得七十余事,足见博学强记倍於常人。乾德五年(967年)48岁,后主召锴等对论天下事及用人之事。南唐后主开宝元年(968年)49岁,作《奉和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诗序》。开宝二年 (969年)50岁,游简言当国,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,每抑之。作〈陈氏书堂记〉 开宝三年 (970年)51岁,韩熙载卒,锴集其遗文。李穆使江南,见其兄弟文章,曰:“二陆不能及也!”开宝五年(972年)53岁,为右内史舍人,并受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,与其兄铉同为帝王侍臣,号为“二徐”。 乔匡舜卒,铉、锴挽诗各一首。开宝七年(974年)55岁,因兄徐铉奉使入宋,忧惧而卒。受谥为“文”,并追赠礼部侍郎。
送程德琳郎中学士(得远山)。唐代。徐锴。 瓜步妖氛灭,昆冈草树青。终朝空望极,今日送君行。报政秋云静,微吟晓月生。楼中长可见,特用灭离情。
太傅相公以东观庭梅西垣旧植昔陪盛赏…伏愧斐然。唐代。徐锴。 静对含章树,闲思共有时。香随荀令在,根异武昌移。物性虽摇落,人心岂变衰。唱酬胜笛曲,来往韵朱丝。
太傅相公与家兄梅花酬唱许缀末篇再赐新诗…伏惟采览。唐代。徐锴。 重叹梅花落,非关塞笛悲。论文叨接萼,末曲愧吹篪。枝逐清风动,香因白雪知。陶钧敷左悌,更赋邵公诗。
同家兄哭乔侍郎。唐代。徐锴。 诸公长者郑当时,事事无心性坦夷。但是登临皆有作,未尝相见不伸眉。生前适意无过酒,身后遗言只要诗。三日笑谈成理命,一篇投吊尚应知。
玉楼春 元夕感怀。清代。张令仪。 良宵已自伤怀抱。帘外春寒偏料峭。银灯光暗展书慵,纸帐香温寻睡早。蔗将啖尽无些好。五十馀年空过了。愁魔缚定不离人,梦魂颠倒添烦恼。
采莲曲。明代。韩上桂。 采莲复采莲,采莲方未已。翠羽拂云平,轻桡乘浪起。越女娇娆世所无,玉环系腕色甚都。相将结伴寻芳去,但得芙蓉莫浪趋。芙蓉浅浅峡江侧,近水轻盈净如拭。将归东岸隔西浔,欲往汀南限溪北。汀南溪北一朝花,采莲谁得似娼家。不憎绿水渐罗袂,但恨鸳鸯占浦沙。浦上鸳鸯两两飞,翠茎丹干自相依。渚口初闻乘月去,隔江犹唱采莲归。采莲曲,欢未足。一路歌声入綵云,相看翠袖飘红玉。思君为擢藕如船,断却长丝恨转连。蒂似妾心空自苦,花当妾貌好谁怜。采莲秋已暮,归来月如素。塞外音书杳不闻,江南年少空相慕。摘尽红莲怅远天,回看往路空寒烟。君看少小如花女,谁不解刺采莲船。
秋夜雨。宋代。吴潜。 西风半入孤城角。人生归燕巢幕。倦翁衰甚也,又不是、官卑禄薄。收绳卷索今番稳,尽一丘一壑足乐。还是远空雁落。报宛句、溪光犹昨。
和何元清韵九绝。宋代。王炎。 春深绕屋绿阴稠,却扫无人识冗侯。独肯叩关相劳问,不妨挟册共藏修。
喜雨。宋代。虞俦。 梅雨知时节,农家喜若何。积薪蚕下箔,锄水稻分窠。绿有笋成竹,黄无麦作蛾。一春尝苦旱,三日未云多。
题唐元徵乃兄渔唱晚晴册 其二。明代。袁宗道。 澄江逗夕晖,白练化丹绮。风传鼓枻歌,袅袅绿荫里。
和西湖竹枝词二首 其二。元代。朱彬。 湖水东来日欲西,兰苕参差那得齐?苏公堤边人荡桨,吴山树头鸦欲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