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学虚荒小说欺,俳谐怒骂岂诗宜?
今人合笑古人拙,除却雅言都不知。
论诗三十首·二十三。唐代。元好问。 曲学虚荒小说欺,俳谐怒骂岂诗宜?今人合笑古人拙,除却雅言都不知。
根据理解,结合注释46及郭绍虞《中国历代文论选》,第二句“俳优”应为“俳谐”。
曲学,乡曲简陋的学问。虚荒,虚假荒谬。小说,无足轻重之说。欺,欺人骗世。
这首诗是排斥俳谐怒骂的不良习气,体现元好问尚雅的旨趣。我国自古就有“诗庄”的传统,语言庄重而优雅是古典诗歌的特色。诙谐游戏和詈骂的文字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。把文章当作游戏、调笑的工具,初见杜甫《戏作俳谐体遣闷》、李商隐《俳谐》,到晚唐时仿效的人便多起来。严羽《沧浪诗话》称宋诗“其末流甚者,叫嚣怒张,殊乖忠厚之风,殆以骂詈为诗”。黄庭坚《答洪驹父书》“东坡文章妙天下,其短处在好骂,慎勿袭其轨也”。苏轼却认为嬉笑怒骂可成文章,《续资治通鉴》卷八十六云:“轼与弟辙,师父洵为文,常自谓文章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,虽嬉笑怒骂之辞,皆可书而诵之。”
但是元好问尊奉的是儒家的“温柔敦厚”、“思无邪”、“发乎情,止乎礼仪”的诗教理论,要求语言符合雅正的标准。因此,元好问不同意苏轼的观点,批评了“俳谐怒骂”的语言风格。元好问认为“曲学虚荒”,“小说欺”,谨奉儒家诗教,这也体现了他保守的一面。
元好问,字裕之,号遗山,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;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,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;七岁能诗,十四岁从学郝天挺,六载而业成;兴定五年(1221)进士,不就选;正大元年(1224 ),中博学宏词科,授儒林郎,充国史院编修,历镇平、南阳、内乡县令。八年(1231)秋,受诏入都,除尚书省掾、左司都事,转员外郎;金亡不仕,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;工诗文,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;诗词风格沉郁,并多伤时感事之作。其《论诗》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;作有《遗山集》又名《遗山先生文集》,编有《中州集》。 ...
元好问。 元好问,字裕之,号遗山,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;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,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;七岁能诗,十四岁从学郝天挺,六载而业成;兴定五年(1221)进士,不就选;正大元年(1224 ),中博学宏词科,授儒林郎,充国史院编修,历镇平、南阳、内乡县令。八年(1231)秋,受诏入都,除尚书省掾、左司都事,转员外郎;金亡不仕,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;工诗文,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;诗词风格沉郁,并多伤时感事之作。其《论诗》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;作有《遗山集》又名《遗山先生文集》,编有《中州集》。
为黄驭远题其祖黄文简公画像次其自题元韵。清代。陈恭尹。 百年天地真如寄,达士千秋名自异。与时用舍有机衡,过眼浮云等游戏。黄公岳岳立先朝,直道不逢真宰忌。玉殿传胪简在心,词场掉鞅如丝辔。六卿掌礼协神人,九重入告回天地。和羹鼎鼐到何难,脱屐山林归若弃。祖道争看少傅疏,徵书屡召山人泌。退身所幸属时平,遗荣岂必须年至。家似金张七叶貂,姓同黄绮商山四。绘工初写颊边毛,诗笔自抽囊底智。仙姿道骨落丹青,铁画银钩传指臂。先正风流渺莫攀,后生愿睹何由觊。文孙相遇五羊城,开函使我生遐思。章服如瞻汉代仪,纪年尚识神皇字。满前光霁蔼可亲,纸上须眉殁犹视。别写持竿著鹿冠,想见当年好幽致。尹生公后百馀年,不偶于时甘弃置。江海难消涕泪痕,斗牛自掩干将气。皓首无从博酒温,终身已分餐菱芰。不敢披公第一图,愿与别图居第二。
南塘。宋代。徐献可。 南塘新雨过,风暖橘洲香。水长侵官路,桥低碍野航。竹棚人卖酒,花笠妇移秧。近日频来往,春归有底忙。
钱申仲大夫索四亭诗各赋一首 白云亭。宋代。周紫芝。 登临思昔人,有意在山麓。举首瞻孤云,怅怀思宰木。云亦初何心,意乃自感触。人生风木念,此念何由足。忽忽不可留,悠悠空满目。愿言结斯庐,聊用慰幽独。
怀山居二绝。宋代。郑刚中。 披耸寻得晚花瘦,带雨翦来春韭香。忆把馀醺付松枕,明朝春梦不胜长。
鄱江楼晚望。宋代。洪咨夔。 暮雨才收未炙灯,苍鷖掠破岸阴澄。须臾认得舡头竹,始信渔人挂起罾。
去春蒙西都致政李少师。宋代。文彦博。 新诗五首缘招隐,未得西归未敢酬。今许均劳解枢柄,期君同伴赤松游。伊西古寺茅庵静,不到经今八九春。岩谷定知云水冷,宫师常作独游人。斗薮缁尘捋白髭,缄书先去问宫师。仙舟东下能相访,同上平嵩把酒卮。
阳朔江上。明代。蓝智。 东出桂林三百里,江水江花总胜游。石崖倒影紫玛瑙,野鸟对鸣黄栗留。山中茆屋有谁住,松下茯苓应可求。勾漏洞南瑶草碧,欲凭老鹤问丹丘。